2023.3.14 解離工作坊 嘉琪

《做解離狀態個案的訣竅》 課後分享

這次透過老師帶領大家認識各樣解離的細節,幫助我能在排列及療癒場上看見更多。例如:因著知道解離會產生「次人格」,並理解這是解離狀態下的防衛機制,因此內心不會為該情緒糾結,並且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回到當下」、「做自己該做的事」;但是這層理解是需要透過多次關於情緒的辨認學習、多次療癒感官感受的學習及其他種種的學習堆疊才易覺察到的事,若回想起當初剛上課的自己,啥創傷都不懂時,是完全不可能有這層清楚地覺察的。

這次學到很多令自己訝異的「生活解離之狀況」,卻也更能幫助自己覺察到「自己正在解離」,「生活解離之狀況」例如:視而不見、一直一直說話、合理化自己不恰當的決定、為自己的退縮找理由、將孩子放在嬰兒床玩自己卻倒頭大睡的父母、太快接受事實、太快否定事實、無法準時、忍氣吞聲…等等等。

但其實解離是一個很常見的創傷反應,畢竟每個人能承受壓力的強度不同,且每個人對於事件感受到的壓力也不一,若沒有「解離」這層防衛機制,我們在生活中也許容易垮台、身體會承受不住這龐大的壓力,不過在生活中若太常反覆複習創傷,只會造成更複雜的創傷,所以課後讓我開始去思考,其實不必事事要求完美,畢竟人生在世若沒幾個創傷實在活脫像個機器人。

破除解離的方式,可以是負自己該負的責:「帶著自己覺得不舒服的感覺(也許其實是創傷,總之是與事實當下不吻合的情緒)做當下該做的事」舉例來說,身為父母即便爆炸想睡覺,但是孩子想玩、想喝奶、想換尿布時,父母再累都得拖著身子起來照顧孩子,因為這是父母該做的事、該負的責任。

在這次課程裡,我很幸運抽到排列,果然對於解離型的個案,比起療癒,運用排列牽動療癒更能直指紅心、事半功倍。
透過排列我很幸運地領回一個我自己的「原人格」,解離的人有各式各樣的次人格,恰巧我是那個脾氣不好的「憤怒次人格」,因此當我清楚看見我的原人格是「溫柔」時,我除了震驚之外,很快地我運用理智告訴自己,讓自己接受這就是事實,並將這個感覺深深地烙印在心裡;這對我來說有莫大的幫助。

我回到家後,開始回想起,原來我有好多次溫柔的時候,但是我卻「選擇性忽略」。例如對待小孩時,我過去認為我這樣叫作耐心,透過這次課程後,我更知道,這不是耐心,這是溫柔,而且是堅定的溫柔;我還發現我在工作中也很溫柔,這也讓我恍然大悟「難怪客人們每次對我的反饋是『你很溫柔』。」在過去解離的我不僅沒有意識到這個原本的自己,反而過度扭曲自己的好,認為這是自己的商業操作罷了。

解離的人會否定那些「好的」,那是過去的我;而奇妙的是,排列療癒後,在接受自己是溫柔的人之後,回到家真的怎麼樣也都生氣不起來,當潛意識選擇相信溫柔、接受溫柔,生活上就是如此溫柔不憤怒。這應該是對解離議題人的共同功課吧我想,就是「我選擇這樣、我接受這樣,我的生活就真的會是這樣」。

第二天課程尾聲也讓我更多辨識出解離──對於當下的情境沒有相對應搭配的連結。
例如:在告別式上嘻笑怒罵的人,或是在歡唱會卻冷漠坐在一旁的人;總之就是該開心的時候不開心,該難過的時候不難過、該生氣該捍衛的時候卻沒動作、明明嘴巴在發抖卻說自己很憤怒…等等等,這種情形大致上都離解離不遠了。

我也理解到,若想詢問解離、打岔、木僵的人有什麼感覺,大概率徒勞無功,這也讓我往後更能辨認出身邊的人是否在解離狀態,若他們在解離狀態時,我不宜和他說太多太深的東西,我也回想起過去當業務時,為什麼總是有客戶跟我說「我不知道、隨便、沒意見」,因為面對解離的人,你問問題,必然得不到答案。

總之,過去參加過多場排列,因為前期的累積,加上這次關於解離樣貌的分析與認識,讓我更深刻瞭解「一致性」的樣貌是如何,畢竟我也是個蠻常解離的人,以前聽老師說「人格一致性」真的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有理解,但這件事對於解離的人,卻是最最最重要的:溫柔的人會貫徹的溫柔,直率的人哪哪都直率,相反的,解離的人無法貫徹呈現自己原人格的樣貌,甚至可能會撒潑撒野到處東扯西扯的,這算是今天撿到一個對於「拾獲自己」的寶藏。

最後,在課程結束後搭車時,我觀察著人來人往的人們,自己心裡對於「承受的壓力」這件事有更深的理解與同理,解離不是病也不是罪,若我因著對方的解離而解離,那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更深的學習罷了。

已加入購課清單
已更新購課內容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