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8 非暴力溝通 講師:楊世華 文:宋繼陶
2022.9.8
非暴力溝通
講師:楊世華 文:宋繼陶
楊世弘老師二個梯次共八天的[非暴力溝通]公益系列講座圓滿結束,老師不急不徐的聲音,給予了温暖陪伴,聽課的過程中彷彿已幫我們卸下暴戾之氣~
我首先認識許多言語暴力(包含批評、指責、鄙視、諷刺、冷漠、奉承、情緒勒索等)不是出自惡意而是來自創傷,也許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有創傷。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主軸(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第一個主軸是觀察: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暴力,而是觀察及同理對方的需求,感覺不舒服常是因為需求不滿足,和對錯無關,不要被問題的現象混淆而是看懂問題的核心本質。 魯米有段很美的話:超越對和錯的地方有一塊空地,我將在那兒與你相遇,當靈魂躺在草地上,這個世界如此完美,難以言喻。
第二個主軸是感受:感受來自於自己的內在世界(想法、信念、價值觀、社會文化、風俗教導等)對外在世界的回應,他人的言語只是觸媒。如果我們放大視角,在關係的平面扣連中和時間的縱向先後上擴大觀察和理解,就不會那麼執著和侷限於小我的感受中。 「感受」没有對錯也不會單一存在!多重的感受交織堆疊成我們的情緒,情緒不持久但衝擊力大,情緒久久不去是因為自己緊捉不放。看到情緒波浪,學習等待它退下,否則情緒大浪可以暴力的摧毀關係。 夏天會帶孩子去衝浪我去趴浪,都需要觀察浪,若時機捉得好可以趁勢盡興衝一波,如果時機没捉好則需耐心等待下一波,不論盡興或等待,都需放下才能有精彩的下一波!
第三個主軸是需要:需要是生命中充滿生命力的各種豐富品質,是供養和幫助我們茁壯成長的能量,需要的滿足不是自私而是自愛。 在這堂課世弘老師特別把重點擺在失落的感受和哀悼的需要,我們常講節哀順變,但世弘老師教我們不要節哀但要順變!每一個失落都需要哀悼没有捷徑,給充份的時間、空間和安全感,好好走完哀悼旅程,然後我們才能順變,放手讓該離去的離去,先接受一切的發生再改變,經歷破碎而後重生。而需要如果没有得到適當的滿足,會衍變成創傷和暴力,這在家族排列例子中屢見不鮮。 孤獨是因為没有和自己在一起,獨處也要學習,不要變成一寂寞就難耐需依賴他人陪伴。當需要不被滿足時,抽離變成在台下觀看台上演戲的第三者,自他交換的換位思考,成為聆聽者和觀察者。如果仍有困難一定要尋求協助。
第四個主軸是請求:「提出請求」有時是困難的,我們需要鼓起勇氣!「接受請求」馬歇爾.盧森堡建議,不要出於內疚、羞愧、恐懼、責任或義務而答應;不要為了獲取好感或接納,或因為你害怕別人對你說「不」的反應而說「是」。如果你真心歡喜地給予,出自貢獻的需要而去做,或如果它滿足你的需要或價值觀,便說「是」。 請求而不是要求的人會對對方說「不」的感受和需要有興趣,放掉期待獲得連結,對更大的未來開放,可以進一步對話了解彼此。 會和別人溝通的人也會和自己溝通,先觀察自己釐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任何狀況都有選擇,轉念跨出情緒做出最好的選擇。維克多.弗蘭克說:刺激和回應之間有個空隙。我們選擇回應的能力就在這個空隙中。而我們的成長和自由就在我們的回應中。 我們的說或做都是為了滿足需要;溝通時說觀察非評價、說感受非想法、說需要非策略、說請求而非要求的語言;我有責任確定對方聽到我要表達的而我也明瞭對方所說的;對方的表達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不是針對我。 四堂非暴力溝通係列課程,內容精彩實用,上課之後我不時會在進行各式對話中想到某部份老師的教導,謝謝世弘老師的無私分享!希望大家都溝通順利,需求能夠滿足,關係更加圓滿!
我們都渴望愛,但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給出愛並去擁抱愛?排列就像在迷霧中讓我們看見家族的複製、連結和牽絆的荊棘中有條通往愛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