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系列(一) : 始於「觀察」,且終於「觀察」

「非暴力溝通」系列(一) : 始於「觀察」,且終於「觀察」     楊世弘老師

媽媽在後院的花園裡除草,她要我拿個水桶到前院的水龍頭接一桶水提過去給她,她除完了草好澆花。我就听話的去做了。然而,水龍頭出水很小,我得慢慢等它接滿水。等著等著,看到一隻花蝴蝶飛過,它有一雙橘紅加黑點的翅膀,漂亮極了,我就來來回回追蝴蝶去了,等到蝴蝶飛出牆外,我才想起媽媽要我給她提一桶水的事。糟了,水已經溢得滿地,我也挨了一頓罵。從此牢記在心,接水的時候,千萬別分神。

我很期待每年暑假都可以去爺爺奶奶家住一個星期。今年的暑假,我一如往常的興奮去了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每天早上都會去對街的公園打太極拳,我也每天跟著去公園的噴水池看荷花和小魚兒。

由於我的那件"牢記在心的事",我問了奶奶:「為什麼我從來沒有看過噴水池的水溢出來?」。奶奶呵呵呵的笑,「我這麼大年紀,還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你去問爺爺吧。」

我也就儍儍乖乖的去問爺爺:「爺爺,為什麼噴水池的噴水口日夜不斷的往池子裡注水,水卻從來沒有滿出來?」。爺爺摸摸我的頭,他差點沒笑得翻過去,「孫兒呀,你長大了,你有一點觀察力了,哈哈哈,看你問得好問題!」

「那是因為噴水池的下面裝了一亇馬達,馬達藉由電力,轉換成動力,把池子裡的水往上壓,我們就看到噴水了,但是,它是池水裡原來的水,一直沒有加新的水進來,那麼,水噹然不會滿出來了。呵呵!」(爺爺不忘機會教育,爺爺接著考我,那如果連下三天三夜的豪雨,你說,水是不是會從池子裡溢出來? 這是題外話了。就此打住,後來再說。)

我從小是外婆帶大的。午飯後,外婆會用搖籃小推車,把我推到小溪旁的大樹下,哄我睡午覺。現在,我都上小學了,換我扶著外婆走去溪辺的大樹下乘涼。有一天,我心血新潮,問了外婆:「外婆,外婆,從您用搖籃車推我來這小溪旁,到現在都五,六年了,看,我都快有您高了,為什麼,這條小溪的水還在流呢? 它什麼時候會乾掉呢? 」或許還太小,外婆的答案,我沒聽懂。直到兩年後,我在學校開始學「自然科學」,我就把書本上所教的,用外婆能了解的話,和她應証了。

我們居住的地球,有地面上的水,像海洋,河流,湖泊和小溪。也有天上的水,我們稱它是「雲」。地上的水蒸發到天上變成雲,雲積厚了就下「雨」,回到地面上。由於地心引力,地上的水就不斷的從高處往低處流,源源不絕。地球的大氣層內的水,天上的,地下的,只有動力和循環,沒有量的增減。



說了三個故事,我想表達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觀察」。
我們是不是觀察到,一個「事件」,和一個「系統」的不同? 用水桶在水龍頭下接水,是一個「事件」,事件有它短暫的造因和期望的結果,結果與期望不符合,我們稱它是「問題」。我們生活上面對的許許多多的問題,或許正因為我們只觀察看到許許多多,片片段段的「事件」,卻沒有觀察到「事件」在一個大的「系統」內的涵義。
噴水池是一個「系統」,小溪是地球大氣層中氣候和水的「系統」的一部。「系統亅只有動力循環,它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它沒有「期盼」,也沒有「問題」。

回頭看看我們的一生,它比較像許許多多,片片段段,錯綜複雜的事件?還是比較像「連結」在一個大「系統亅中的小「系統」?

如果我們曾經細細的觀察一個古典的鐘錶,當「分針亅走了一整圈,「時針」才走了一格。當「時針亅走了一整圈,,「分針亅走了12圈了。古典鐘錶的背後,就是「小齒輪」,「連結」在「大齒輪」上,「順服」的讓它帶著,規律的,無始無始的,不增不減,不快不慢的「運轉」。

那麼,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觀察到的是鐘錶前面的「現象」,還是鐘錶後面的「本質」和它的內在「動力」?如果我們只專注(抓住)於「現象」,我們「抱怨」。如果我們認清了「本質」和它的內在「動力」,我們「感恩」「臣服」。

小朋友對於生活周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和觀察。孫兒們可以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份很好的禮物,就是問他們一些看似無聊又天真的問題。我們活到90歲,仍然需要像小朋友,對周遭的一切充滿好奇,熱忱和觀察,那才叫「活著亅。

當「非暴力溝通」開始在坊間廣泛的被學習運用,大約是20年前,當我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時候,已經50歲了。當時,對於「觀察」已經有初步的經驗了, 也有了基本的自我「連結」(Self-realization)。因此,為我「非暴力溝通」的學習, 是建立在過去心理和心靈學習領悟的基礎上,它不是全新的概念。然而,對於「非暴力溝通」的鼻祖,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將「非暴力溝通」結構成「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元素的循環運作,敬佩讚歎不已!

寫作是自我整合的過程,為同樣走在「非暴力溝通」或心靈成長路上的朋友, 我猜你會有興趣看到一個非心理專業的普通人,在這條路上遇見什麼。我猜你也會發現我所分享的領悟,不在「非暴力溝通」的基礎課程中。例如,前面所說的「觀察」,就不(只)是我們面對面坐下來溝通時,所說的「觀察」。然而,我們所「觀察」到的是比較表層的「現象」,或是比表深層的「本質」,會深深的影響我們的「感受亅。許多時候,我們因為「需要」沒有被滿足時的不舒服的「感受」,是出自我們的「觀察」有許許多多的偏差。 

 
我有一個渴望,用更長的篇幅,更仔細的來談「觀察亅這門功課。

已加入購課清單
已更新購課內容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