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研討會:細緻的言語,細膩的心
講師:楊世弘、楊世華
這場由世弘老師與世華院長主講的 "非暴研討會:細緻的言語,細膩的心",對我而言是個震撼教育!我最大的全新發現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遣詞用字,竟然能徹底影響人際關係的深度與連結感。
課堂中,世弘老師提到一個讓我深思的名言:「我們的說話,不是公事,是我走到我的內心多深,我出來的話會多細膩。」 這句話點出了核心精髓:語言的細膩程度,並非刻意雕琢的技巧,而是源於我們內心感受的深度與真實。如果我的心沒有觸碰到那麼深的層次,我的語言就會變得粗淺、模糊。例如,一句簡單的 "我怕你遲到",背後可能隱藏著說話者高程度的恐懼,讓聽者感到沉重而非被關愛。而 "我擔心你遲到" 則傳達了在意與關懷,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這讓我意識到,要說出 "細緻的言語",首先要培養一顆 "細膩的心",真誠地感受自己的情緒,並信任對方,才能建立更真實、更有力量的連結。
🌱 這場講座也讓我開始學習:
-
覺察日常用語的 "底層邏輯": 過去我常不自覺地使用 "沒辦法"、"我怕" 這樣的詞彙,這次課程讓我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詞彙背後真正傳達的訊息和我的內在狀態。下次我會試著將 "沒辦法參加" 轉換成 "我有困難參加,因為我要上班",讓對方感受到我的選擇與困境,而非單純的拒絕。
-
練習 "站在對方的位置說話": 就像老師分享在台灣機場的經驗,一句「這邊麻煩幫我簽個名哦」,讓乘客感受到自己是在"幫助" 對方完成工作,而非被命令。這提醒我,在提出請求時,可以思考如何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與貢獻,進而提升連結感。
🎯 我最大的收穫是:
「我們不解決問題,我們看透事情。」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溝通中的困境,更是人生的哲理。它教導我,面對過去的遺憾或說錯的話,不需要執著於 "修補",因為「所有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絕不可能比它已經發生的更好」。重要的是從中學習,成為一個 "有選擇的人"。
感謝世弘老師和世華院長帶來這場啟發人心的講座!它不僅教導了溝通的藝術,更觸及了人心的深度與靈性。語言,是我們生命中的鑽石,需要一顆細膩的心去琢磨,才能閃耀出連結彼此的光芒。 我相信這輩子沒有比學習好好說話更重要的事情了!
📚 課程重點回顧
-
"沒辦法" 與 "我有困難" 的底層邏輯區分:研討會深入剖析了日常生活中 "沒辦法" 與 "我有困難" 這兩種表達的微妙差異。當我們說 "沒辦法" 時,這可能傳達出被拒絕或無力選擇的感受,導致關係疏遠;而 "我有困難" 則顯示出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並鼓勵雙方共同努力,讓關係更為靠近。
-
情緒詞彙的細膩度:"我怕" 與 "我擔心":在表達情緒時,"我怕你遲到" 可能帶有更強烈的恐懼,甚至可能暗示對對方的不信任,使得對方感受到壓力或不被理解。相較之下,"我擔心你遲到" 則傳達出更溫和的關懷與在意,讓對方感受到被照顧和重視,有助於建立更深厚的連結。
-
"我擔心" 與 "我感到焦慮" 的實時性與信任連結:"我擔心" 通常是對未來不確定事件的預防性想法;而 "我感到焦慮" 則明確指出當下正在經歷的不平靜感受。講師強調,願意坦露如 "焦慮" 這類正在進行中的負面感受,代表著對對方的深度信任,這會大大拉近人際距離,即使無法提供實質幫助,陪伴本身也成為一種連結。
-
從對方視角出發的語言藝術:透過機場與銀行櫃檯的案例,講師示範了如何透過微小的詞彙變化,讓溝通變得更加動聽與有效。例如,將「請在這裡簽名」改為「這邊麻煩幫我簽個名哦」或「護照借我看一下哦」,讓對方感受到他們的行為是在協助你完成工作,而非被命令,這能創造出相互幫忙的溫暖氛圍,建立起正向的關係連結。
💬 金句分享
我越能夠在一個人面前,坦露我的負面感覺不舒服的感覺,表示我跟他的關係比較靠近。
我們細緻的言語,會拉近人際關係。
其實你怎麼說話,不是非暴溝通的主角,是你有怎樣的一顆心,才是非暴溝通的真正的內涵。
所有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絕不可能比它已經發生的更好。宇宙不會犯錯,只有我喜歡不喜歡。
想系統學習這套溝通魔法嗎?點擊下方連結,為你的關係品質做一次超值的投資!
報名世弘老師的課程:
👉【12日NVC精修線上課 】世弘老師:聽懂內心話的藝術 124倍速的非暴同理心養成計畫
全新 AI 筆記本:
🤖點這裡打開 AI 筆記本,收聽 Podcast、閱讀精華筆記、與 AI 助教互動學習。
加入【愛轉心奇蹟學院】的 LINE@ 官方帳號,提供您最新最即時的免費直播和課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