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是在滿足"需要''?還是在餵養"感受"?
講師:楊世弘
參加了世弘老師的這場非暴力溝通課程,我最大的全新發現和頓悟,就是原來我們日常中的許多行為,都必須去區分究竟是在無意識地 "餵養感受",還是有意識地在 "滿足需要"。這兩者雖然有時會帶來類似的表面感受,但其內在動力和對生命的影響卻是截然不同的!
老師在課程中提到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的感受不來自於對方說什麼,我的感受來自於我聽見了什麼」。這句話真是醍醐灌頂,徹底改變了我對溝通的理解。以前我總以為,只要我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就能避免衝突,或者讓對方理解。但老師透過 "飯菜鹹淡" 的例子解釋說,即使我說的是自己的感受(例如「我感覺這道菜比較鹹」),對方也可能因為慣性或過去的經驗,將其解讀為指責(「你做的菜不好」)。因此,真正重要的不是對方說了什麼,而是我如何帶著同理心去解讀對方話語背後的動機和感受,並回應那個潛在的需要,才能真正建立連結。非暴力溝通不只教我們 "怎麼說",更深層地教我們 "怎麼聽" 和 "怎麼同理"。
🌱 這場講座也讓我開始學習:
-
練習覺察行為背後的動機: 當我感到強烈飢渴時,是習慣性地抓起最快能讓我舒服的食物來 "餵養感受",還是會停下來,有意識地問自己此刻真正的需要是什麼,然後做出一個有意識的選擇來 "滿足需要"。
-
區分感受與評價: 學會表達 "我的感受是什麼" 而非對事物或他人做出評判。例如,小黃瓜並非 "清爽",而是我聞到小黃瓜後 "感到清爽"。
-
探索深層需要並進行價值評斷: 認識到需求有不同的層次,例如一個飢渴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 "需要水",更深層的可能是 "需要被安慰"、"需要被看見"。在面對多個需求時,要學會進行 "價值評斷",優先選擇那些真正能 "滋養生命" 的需求。
🎯 我最大的收穫是: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在於培養意識的清醒與覺察,讓我們能分辨行為背後是 "壓抑" 帶來短暫的舒適,還是 "領悟" 帶來真實且長遠的生命滋養。
再次感謝楊世弘老師帶來如此深刻且實用的課程!這不僅是溝通的技巧,更是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滋養生命的智慧!期待未來繼續學習,將這份洞見融入我的日常,讓生活變得更加豐盛美滿幸福。
📚 課程重點回顧
-
區分感受與客觀事實: 非暴力溝通(NVC)強調,感受是發生在個人身上的內部經驗,而非事物本身的屬性,例如小黃瓜並非 "清爽",而是我聞到它時感到 "清新與舒暢"。學習識別並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能有效促進人際間的連結。
-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核心: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開創的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主軸: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套方法鼓勵我們首先同理自己、感受並表達自身感受,進而創造真實的連結。
-
覺察與選擇:餵養感受或滿足需要: 本次課程的核心在於引導我們區分日常行為是無意識地 "餵養感受"(追求即時的舒適與滿足,例如孩子立刻喝可樂解渴),還是有意識地 "滿足需要"(滋養生命的長期福祉)。這兩者之間的關鍵差異在於,行為是源於有意識的抉擇還是一種慣性反應。
-
需要的層次與價值評斷: 非暴力溝通中的 "需要" 被定義為那些能夠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美滿與幸福,並能支持我們生命成長的事物。當面對多種需要時,我們需要學會透過 "價值評斷" 來選擇優先滿足對生命最有效、最重要的需要,而 "被看見" 是需要得到滿足的第一步,這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非僅僅是表面的舒緩。
💬 金句分享
決定我的感受的,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我聽見了什麼。
當我們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越要非做不可,因為那個太珍貴了。
壓抑跟領悟會帶給我們很類似的感受,但是它們滿足我們需要的方式非常不一樣。
渴望擁有高品質的親密關係?立即加入學習,鎖定早鳥優惠,開啟你的深度同理溝通之旅。
報名世弘老師的課程:
👉【12日NVC精修線上課 】世弘老師:聽懂內心話的藝術 124倍速的非暴同理心養成計畫
全新 AI 筆記本:
🤖點這裡打開 AI 筆記本,收聽 Podcast、閱讀精華筆記、與 AI 助教互動學習。
加入【愛轉心奇蹟學院】的 LINE@ 官方帳號,提供您最新最即時的免費直播和課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