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研討會:難道吃苦也是舒適圈?
講師:楊世華、曾華棕
課程結束,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復,彷彿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深度洗滌與療癒。楊世華老師與曾華棕老師的分享,如同一道道光束,照亮了我內心深處那些不曾察覺的角落,讓我感動不已,甚至有種重生的觸動。
這次課程最令我震撼,也帶來最大觀念轉變的,莫過於 "難道吃苦也是一種舒適圈?" 這個提問。過去我總以為舒適圈就是安逸、享樂的地方,卻從未想過,即使身處痛苦或不適,我們也可能因為它提供某種 "相對的舒服" 而選擇停留在其中,無法自拔。原來,我們有時會將自己困在一個不真正舒服,卻 "離不開也逃不了" 的狀態裡,因為離開可能意味著面對更大的痛苦,例如不被看見或沒有歸屬感的深層恐懼 。
從老師們的分享中,我深刻體會到許多看似無私或習慣的行為,背後都可能藏著一份 "吃苦當吃補" 的心理報酬 。例如過度承擔責任以獲得被愛或有價值的感受、習慣性地扮演受害者或拯救者角色來逃避自我負責或獲得同情 、甚至拒絕改變或創新,只為逃避學習的辛苦 。最重要的是,華棕老師提到,真正的舒服來自於 "為自己負責",並 "重新定義" 對自己而言重要的概念 。我將開始更仔細地觀察自己的行為動機 ,並嘗試為自己的人生中的重要概念重新下定義,勇敢地為自己負責,不再延後為自己而活 。
💬 最觸動我的三句金句:
-
「難道受苦也在舒適圈嗎?」 這句話對我來說是極大的觀念衝擊,它徹底顛覆了我對 "舒適圈" 的傳統認知。過去我總以為舒適圈就是安逸、享樂的地方。然而,老師們卻指出,即使身處痛苦或不適,我們也可能因為它提供某種 "相對的舒服" 而選擇停留在其中,無法自拔。這種 "舒服" 並非真正的舒服,而是比 "原先的狀態" 或 "離開後可能面對的更大痛苦" 來得好。例如,一個人可能寧願被霸凌,也不願面對 "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在乎他" 的深層恐懼。這個問題點醒了我,原來許多看似被動或無奈的受苦,背後可能藏著我們無意識的 "選擇",因為離開它可能需要面對更大的內在恐懼,如 "不被看見" 或 "沒有歸屬感" 的絕望。
-
「有時候在這樣的一個現象裡面,因為那邊相對舒服了,我又想要舒服,所以我待在那裡,然後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自己可能離不開這個地方了。」 這句話更進一步揭示了 "吃苦也是舒適圈" 的機制。它清晰描述了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被困住的過程:我們為了追求一種 "相對舒服" 的感覺,選擇留在一個其實並不真正舒服的狀態裡。久而久之,這種 "相對舒服" 就變成了一種 "離不開也逃不了" 的困境。這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看似無私或習慣性的行為,例如 "過度承擔責任以獲得被愛或有價值的感受"、 "習慣扮演受害者來逃避自我負責或獲得同情"、或是 "拒絕改變或創新來逃避學習的辛苦",都可能是一種 "吃苦當吃補" 的心理報酬,最終讓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即使心裡有抱怨也不會說出來。這句話讓我看清了自己生命中可能存在的無形枷鎖。
-
「當你願意開始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你就會找到真正的舒適圈。」 這句話為課程的核心概念提供了出口與方向。它清晰地指出,擺脫痛苦的舒適圈,走向真正舒服的關鍵,在於 "為自己負責"。華棕老師以自己重新定義 "孝順" 的例子,說明了當我們願意重新檢視並定義對自己而言重要的概念時,就能活出真實的自己,並因此感到真正的輕鬆與舒服。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面對內心最深層的痛,例如 "不曾被看見" 或 "絕望"、"沒有歸屬感" 的感覺,去療癒它,才能獲得離開痛苦的力量。這句話給了我極大的希望和力量,讓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和舒適並非來自逃避,而是來自於勇敢地面對自我,並為自己的渴望重新定義和負責。
感謝楊世華老師與曾華棕老師的精闢教誨與無私分享,您們不僅是家族系統排列師,更是引導我們看見生命真相的智者。我期許自己,能將這些寶貴的體悟落實於生活中,勇敢地面對內心深層的恐懼與渴望,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舒適與自在。也祝福所有在生命旅途中努力探索的朋友們,都能早日看見自己的內在,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一同邁向豐盛的生命!
📚 課程重點回顧
-
舒適圈的 "相對性" 與 "困境":
-
舒適圈定義為一個令人感到安全的地方,即便其中包含某些痛苦,人們仍可能因為追求更大的安全感或其他舒服的感覺而選擇留在其中。
-
當我們長期處於 "相對舒服" 的狀態,卻逐漸發現自己 "離不開也逃不了" 時,這個地方即便本質上不舒服,也可能成為一種困住自己的舒適圈。
-
-
潛藏於痛苦中的 "受益" 模式:
-
許多看似犧牲奉獻的行為,如 "過度承擔責任" 或 "擔任拯救者",其實是在為自己換取某種心理報酬或自我價值感,讓人即使疲憊也 "享受服務"。
-
不斷 "炫耀痛苦" 或甘於 "受害者" 角色,也可能是一種逃避自我選擇與自我負責的方式,同時能藉此獲得他人的同情與陪伴,使人無需為自己的成長努力。
-
-
探索深層動機,重塑自我定義:
-
華棕老師透過個人 "孝順" 的例子說明,許多我們慣於接受的社會定義,若未經自我釐清,可能成為內在的受害者角色。
-
真正的 "舒服" 來自於 "為自己負責",重新定義生命中的重要概念,並勇敢面對內心深處的 "深層的痛",這份痛往往是我們行為背後最主要的推動力,唯有看見它,才能真正明白 "愛" 的本質,並從愛出發創造新的人生。
-
想要真正走出自己的困境循環嗎? 我們的【一日排列工作坊】和【私塾班】將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和專業指導。
報名華棕老師的課程:
👉【一日排列工作坊 】 華棕老師:與「我」的和解
報名世華老師的課程:
👉【臨時個案】【一日觀摩】世華老師:系統排列私塾班
全新 AI 筆記本:
🤖點這裡打開 AI 筆記本,收聽 Podcast、閱讀精華筆記、與 AI 助教互動學習。
加入【愛轉心奇蹟學院】的 LINE@ 官方帳號,提供您最新最即時的免費直播和課程資訊。